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凯时尊龙官网

 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凯时尊龙官网
  •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4-06-24 15:50:40 来源:《新西部》杂志2024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顺利

广西坐拥“三沿三联三市场”之利,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但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仍然存在诸多堵点。要聚焦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科创发展机遇,从生产要素配置、产业提质升级、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开放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广西视察,每次都对广西的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广西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桂战略、人才强桂战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2023年,广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32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三成;规上工业增加值近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排全国第10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左右,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0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国22位,比上年提升2位,创历史新高。

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

相较传统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更突出强调革命性科技创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产业转型升级对生产力变革的主导作用,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追求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可见,把准比较优势、把握产业跨越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

(一)绿色生态优势领跑,挖掘新质生产力新潜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广西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位,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四,森林覆盖率达62.55%,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87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5.11亿吨,独特的资源禀赋赋予广西产业绿色发展强大动力。

一是能源结构向“绿”转变。近年来,广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国前列,全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区发电总装机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改革,开展绿色低碳行动,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5%。

二是工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提升。积极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推动绿色制造工程。近三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3条、绿色产品155种。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向好。探索出符合广西实际的传统产业发展经验模式,先后打造粮食、蔗糖、水果、优质家畜等千亿元产业集群,建好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加大金融、土地、技术等要素支撑保障力度,优先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投放涉农信贷,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强化产业人才、科技支撑,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广西特色农业发展向好,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

四是碳汇体系不断完善。广西主动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着力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交易工作,进一步完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核算标准体系建设,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连续2年排名全国“双第1”。

(二)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积蓄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广西启动实施了2021-2023、2024-2026两个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是重点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新能源汽车、低碳智能动力、林业等一批自治区实验室。新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新能源4个500亿级以上的新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锰基新材料基地。抓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等“四篇强产业大文章”,着力改造升级糖、铝、机械装备、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石化化工、食品加工、高端绿色家居、轻工纺织10个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5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深海空天4个未来产业,力争打造体现广西特色的“10 5 4”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投运

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尖锋”行动。围绕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动力装备、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绿色高效平陆运河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等7大领域持续实施科技“尖锋”行动,突破重大技术167项,推动玉柴混动电驱无级变速总成、“三环”大型民航轮胎、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等一批产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注重发挥企业创新平台作用。着力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先后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科技惠企政策,关注和支持本土企业的科技发展,着力吸引区外优质科技型企业、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人才到广西落地发展;深化国企改革,支持国企聚焦核心技术,增加研发投入,强化科创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把科技创新发展列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导科技型企业用好股权激励等奖励机制。

四是重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后修订《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等政策条例,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启动广西产学研合作大行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主导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三)区位优势助力,构建新质生产力新格局

广西坐拥“三沿三联三市场”之利(沿海沿江沿边,联接大湾区、联接西南中南、联接东盟,毗邻粤港澳大市场、西南中南大市场、东盟大市场),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

一是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抢抓rcep机遇,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枢纽功能,畅通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出台《广西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要素成本、政务服务、产权保护等经营主体关切的重点领域改革。2023年,广西与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23.7%,边境贸易同比增长27.6%。

二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加快沿边临港产业园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吸引人才、资本、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集聚广西,推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梯度,增强高效的产业配套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产业辐射能力和备份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发展面向东盟的算力枢纽、通信网络枢纽等,成功举办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等重大对外科技交流活动。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获国家批复建设。

广西发展新质生产

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不仅对区域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与之配套的人才储备、市场机制、发展环境、行政效率等要素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跟其他西部地区一样,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不少挑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待解

广西属于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发展新质生产力相比处于不同阶段。

一是地区间马太效应显著。规模经济的差距是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相较西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市场体量更大,供应链体系更为完善,更易形成规模效应、协同效应。

二是财政“造血”能力不足。财政可持续性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2022年,广西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居全国25名,长期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财政可持续水平仍需提升。

三是技术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提升。2022年广西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26.99亿元,位居全国22名,技术贸易和科技成果转化活跃程度不高、地区科技成果吸纳能力不强。

四是科研投入不足。广西r&d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低于1%,2022年,该指标居全国第28名,不及全国水平的3成,科技投入经费不足广东、江苏的十分之一,投入强度较弱。

(二)工业产业形态仍较为传统

相较产业发达地区,广西工业产业形态仍较传统。

一是价值链低端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广西工业产业多处产业链前端,多为原材料及加工业,产业单一,附加值偏低,工业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对比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内各类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公共事业产值占工业营收的44.74%,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居全国第14名,利润总额排名却居全国24名,呈现“多而不强”的特征。

二是工业总体生产效率普遍较低。2023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多4.66元,比发达省份如广东省多6元;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3.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成本和盈利能力处于全国相对落后位置,对比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企业科技投入内生动力不足。广西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居全国第20名,r&d经费居全国第22名,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不及全国水平的50%,工业企业整体缺乏科研投入动力。

(三)人才要素亟需协调发展

人才要素是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一是人才虹吸效应显著。人才虹吸效应叠加区内产业就业机会岗位不足导致广西常年处于人才流失状态,发达地区对广西人才虹吸效应显著,广西应届高校毕业生流失率从2021年近三成扩大至2023年近四成,呈逐年扩大趋势,大量高校毕业生流向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

二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广西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受大学教育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末位。2022年,广西普通高校生师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科教人才培养能力仍是短板。

三是高层次科教平台建设不足。2022年,广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仅占全国1.24%,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仅占全国0.7%;有高等学校85所,但仅有1所“双一流”高校,教育科技平台建设水平无法满足区内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要素,锚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胆突破、精准落子,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合理布局,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新优势、产业新形态、竞争新优势,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擦亮金字招牌:加大绿色生态要素配置结构转型

广西绿色发展潜力巨大,可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促进绿色要素高效配置。

一是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结合地区禀赋,着眼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畅通绿色信贷等绿色投融资渠道,提高绿色产业质量和效益。持续引导社会资本等各方面资金支持、参与绿色发展。建立健全“gdp gep”考核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完善生态治理机制,调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措施,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形成符合广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柳工装载机总装车间的繁忙景象

二是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化。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体系;建设优质林业资源富集区,做大做强林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广西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新型服务业,打响广西特色康养品牌。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动绿色农产品贸易。持续开发可再生能源,做强新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发展具有能耗低、污染少、排放少的绿色低碳产业,形成绿色生态供应链,赋能绿色消费新模式。

三是进一步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主引擎,要注重清洁能源、资源节约等领域技术提升,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共建的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先进地区绿色研发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绿色生态相关学科建设,创新绿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绿色科技人才,推动绿色技术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二)抢抓发展机遇:全方位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新格局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用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一是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新机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全局,促进东中西部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先进发达省份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国大市场,以差别化经济政策赋能边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和增强造血功能。深入发掘内部潜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高效配置新增要素,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控防范新增债务风险,不断提升政策和资金的针对性、精确性和实效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二是充分用好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出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积极推进海上风电、海洋药物等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谋划海洋科技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入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对接,加强与国内其他沿海省份合作,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经济带等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推动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伙伴关系,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制度型开放前沿,全面对接rcep经贸规则,打造新质生产力要素集聚地。

三是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完善投资便利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多要素便利流动。畅通监管渠道,探索新型监管体系。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免罚事项,打造多元化数字信息平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以高水平营商环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转换新旧动能:多链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一是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引导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有序退出市场,推动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大对相关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补贴力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打造一批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示范企业。

二是推动尖端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承接转移,加大高端金属等新材料产业的引进与研发,增强电子信息、光学产业、智能终端等高端产业的研发力度,强化在云计算、前沿技术实验室等方面的平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尖端产业集群。

三是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开放合作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大蛋糕,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推动区域融合,研究提出一批科技水平高、带动效应强、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大项目大举措。要统筹建立区域性科技技术交易市场,引进一批科技技术在桂扎根;加大科创投入,完善企业科研项目扶持机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完善各类研究的合作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厚植人才根基: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资源的投入与配置,充分保障人才质量,是广西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常抓不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继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和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二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建强师资队伍。建立区内校际联动机制,促进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共享,用好互联网构建互联互通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健全产学研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优秀人才深入企业交流。立足企业需求,开设紧缺人才学科,完善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储备。

三是推动毕业生留桂就业创业。全面深入调研广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结合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及专业优势,充分挖掘区内校友、校企和校地就业岗位资源,鼓励高校与企业、政府签订创新创业协议,力争让更多毕业生留桂就业、创业,提升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型人才留桂就业、创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拓宽本地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

四是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交流平台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加强区内高科技领域人才培养,推动复合型人才跨行业流动,扎实推进人才数据库建设。整合本地优秀资源,打造专业领域人才品牌,促进三次产业之间人才要素转换,提高人才利用率,以高技术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是完善长效人才吸引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民营企业参与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全方位人才引进渠道,及时了解、解决在桂人才的困难和需求。充分运用人才资金池,给予高层次人才相应的自主支配资金权限。建立健全人才配置、人才流动、人才考核、人才奖励机制。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的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人才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

覃 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民族政策、绿色发展等

刘博伦 菲律宾莱西姆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国际合作、公共管理等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凯时尊龙官网app的版权 备案号: 凯时尊龙官网app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