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以大项目、大平台、大通道、大数据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开放通道建设不断拓展,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开放规模持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开展,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凸显;人文交流形式多样、科教文卫交流合作亮点纷呈;区域开放协同共进,构筑“一带一路”多点支撑格局。进入新十年,陕西应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彰显陕西在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担当和作为,全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开放包容、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持续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希望之路。作为古丝路的起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十年来,陕西以规划引领,聚焦大项目、大平台、大通道、大数据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坚持对内对外、平台通道、硬件软件、外贸外资一起抓,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逐步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发展回顾
(一)开放通道建设不断拓展,陕西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
十年来,陕西以陆港和空港为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初步形成。中欧班列持续高质量开行。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向北开通国际干线17条,“ 西欧”集结线路达20条,基本实现亚欧大陆全覆盖,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自2013年开行首趟以来,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18641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加快陕西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运能保障。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建设,辐射能级持续提升。“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模式启动,共有线路59条,南货场包含集装箱、特货、普货、混装四大货物作业区,北物流基地包含冷链、国际货物、整车及中转、金属流通加工及笨重货物四大作业区和业务办理区,线路布局日趋完善,运输效能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融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铁路现代化物流基地。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持续稳步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目前工程形象进度完成50.12%。新开通2条中亚航线,实现对中亚五国的通航全覆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客运航线已达到16条。货运航线网络越织越密,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3条,其中国际航线24条。初步搭建起联通世界、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
(二)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开放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首次举办中国-中亚峰会高级别主场外交活动,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西安又一次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气派、陕西风采、西安形象的重要窗口。
陕西自贸区建立六年以来,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创新活力涌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在投资改革、贸易监管、人文交流、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通道建设等多领域形成725项创新案例,其中3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作用,成为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西安、延安、宝鸡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达到12家。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实质性运行,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展会影响力日益增强。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的深入,进一步促进了陕西与多地外向型经济增长。截至2022年, 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28.9亿元,增长4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3.3%;对rcep其他国家进出口1902.8亿元,增长1.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9.4%。
(三)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开展,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凸显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陕西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合作重要支点。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推广“一园两地”新模式,加快建设“中俄”“中欧”等国际合作园区,中俄两方园区共引进81家企业、3家院士工作站入驻。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揭牌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海外陕西”空间不断拓展。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工业园、吉尔吉斯斯坦中大工业园区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支持计划,纳入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监测统计,成为境外合作园区的典范,西安爱菊粮油集团依托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功能和中欧班列“长安号”的物流通道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能合作,已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陕煤集团石油炼化项目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最大投资项目,陕鼓集团成为捷克蒸汽轮机主要制造商ekol公司第一大股东,西电集团在埃及和印尼、陕西有色在澳大利亚等开展了广泛的投资与合作。陕西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合作持续加强。从高速路到机场,从能源到电力,这些项目为非洲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人文交流形式多样、科教文卫交流合作亮点纷呈
十年来,陕西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支持和指导西安市打造“一带一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疫情期间,在线成功举办第十一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第二期“陕西产业外事会客厅暨中国(陕西)-德国专用车产业研讨会”、第一届超快科学国际会议等重大会议,组织举办“春之路——庆祝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三十周年”云端文艺演播等活动。举办“搭上长安号感受西引力”国际友人走进国际港务区、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等交流活动。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国际友城数量突破百对,遍布五大洲41个国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交流合作亮点纷呈。在全球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5个海外研发中心,向境外出口技术3000余项。国际汉唐学院、中国书法学院、沣东国艺馆等平台相继落地。建设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等,“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区域开放协同共进,构筑“一带一路”多点支撑格局
陕西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速东西双向开放的背景下,陕北、关中、陕南竞相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参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布局,积极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企业、产业、区域“共舞”,三大区域加速协同发展,各区域的要素活力正在不断释放,尤其是口岸建设也正在成为陕西三大区域释放要素活力的有力抓手。陕西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形成以西安重点口岸为龙头,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等口岸为节点,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陕西口岸新形态。陕北积极推动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榆林利用煤博会和羊毛绒产业博览会等对外贸易平台,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推动榆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与中亚乃至欧洲国家广泛开展经济、技术与贸易合作。延安通过区域融合、优势互补,推动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谋求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陕南利用绿色生态优势加速发展崛起。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让当地的绿色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趋势展望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将进入下一个新的十年,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国际层面看,国际上各类贸易合作协定的签订有望促使“一带一路”成为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金融危机后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复苏乏力,都在不断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功签署与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对推动欧亚大陆自由贸易网络的互通和多边贸易规则的发展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有望促使“一带一路”成为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从国内层面看,党的二十大为陕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与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互为支撑,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流通循环将更加顺畅。陕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肩负着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开发开放枢纽等重要任务。同时,陕西处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需要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互为支撑,具备打通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流通循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地理和经济发展优势,此外通过十年的发展积累,陕西外贸外资量质齐升,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这些都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筑牢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更加凸显了陕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陕西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成为参与国际循环的关键节点。未来,陕西有条件和能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以大项目、大平台、大通道、大数据建设为契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
推动陕西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新十年,陕西应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化认识、抢抓机遇,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彰显陕西在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担当和作为,全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加速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
一是通道拓展,形成多元网络。动态更替完善,建立起与境内、境外多元通道网络。二是强化枢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硬件设施,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三是区域联动,建设和布局省内集散中心,织密省内物流运输集散网点,带动全省产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四是推动与省内各开发区联动合作,发展适铁、适欧产业和产品。拓展功能,以产业和贸易为引领,把集结中心打造成融合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新功能区。
(二)推动开放型平台创新发展
一是提升陕西“一带一路”开放平台融合发展。加强陕西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开发区等开放平台的融合发展,提高制度创新的集成性。出台具体举措,将融合发展落实到位。二是推动平台高质量发展。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在搭建合作平台、畅通贸易通道、推进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推动各类平台坚持规划定位,努力培育壮大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三是提升开放型会展平台的品质和“一带一路”影响力。对标高端国际展会和论坛,探索“政府主导 市场化手段”模式发展,切实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平台。
(三)加快弥补贸易产业短板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外资项目。一方面鼓励现有外资企业追加在陕投资规模,利用利润再投资;另一方面要大力吸引新的外资项目。创新开展“云招商”,在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上精心组织策划专题活动,不断拓宽吸引外资渠道。二是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帮助企业防风险、降成本。做大做强外贸新增长点。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建设国内营销渠道和自主品牌,统筹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商品服务内外循环畅通。三是支持陕西产能“走出去”。鼓励先进制造、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建设一批海外资源开发基地、加工制造基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对外投资合作与产业、贸易协同联动发展。
(四)构建高质量发展开放政策体系
一是探索陕西高质量发展制度路径。走出去学习先进做法,走下去深挖有差异的改革权限,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开放制度体系,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陕西营商环境。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推动国际商事纠纷领域诉讼、仲裁、调解有效衔接,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多元化商事法律服务。三是建立国内外开放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与沿线国家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和东部省份在产业发展、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区域通关一体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各省份之间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
王晓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