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栋 徐静静 李汶蔚
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然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集聚高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建立在“乡村振兴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多个参与方的协调发展、同频共振,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科教综合体的综合优势,形成一种多方介入、全程协同的政策体系,汇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支撑”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高校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底,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发挥高校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经过多年实践,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大格局的主要路径,包括党组织建设、教育扶持、产业提升、实践教学、文化引领、生态恢复及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然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集聚高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和保障。
国内乡村振兴经验模式及研究现状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乡村衰败现象,人们开始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涌现了一大批特色模式:以英国乡村建设、德国的村庄更新、荷兰的农地整理、瑞士的乡村建设和法国的农村改革为主的欧洲乡村治理模式(oliviaj.wilson,1998);以美国的乡村小城镇建设、加拿大的农村协作伙伴为代表的北美乡村治理模式(龙晓柏,龚建文;2018);以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的东亚乡村治理模式(邱春林,2019)。
近年来,国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模式,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大力发展农业的“寿光模式”(方建新,2019)、工业主导型“长沙模式”、依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苏南模式”(刘志彪,张月友;2018),产业集群主导型“义乌模式”(欧阳斌,2015),外向经济主导型“晋江模式”(刘佳佳,曾盛聪;2020)等。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国内学者针对农业价值链、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活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林莹莹(2021)认为农业价值链金融的核心是从生产到向市场交付产品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参与者,其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王浴青(2020)在分析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建构合理的市场价格,优化市场定价方式等措施。方文英(2020)从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据赋能和农村电商有机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实现路径,并重点提出建立生产追溯机制、优化大数据整理模式、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措施。荆会云(2019)在对产业链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模式的利弊,继而从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徐姗姗认为(2021)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才振兴。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李峰和张梦然(2021)认为乡村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转变前后社区空间特征的研究,是推动乡村振兴快速且高效地发展、提升乡村社区整体空间品质,促进乡村社区与城市协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当前乡村振兴研究的关注点在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根源、产业模式和对策方面。上述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对于高校具体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操作性不强。另外虽然有部分研究聚焦于对乡村振兴工作现状的总结,或者对乡村振兴工作绩效的评估,但是针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建立在“乡村振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口支援蒲城县开展科技扶贫,建设了农掌门、奶山羊、食用菌以及金银花等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
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多个参与方的协调发展、同频共振,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科教综合体的综合优势,形成一种多方介入、全程协同的政策体系,汇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支撑”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高校乡村振兴模式探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集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开展科技扶贫,结合传统产业和脱贫攻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对口支援的蒲城县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系列的当地特色产业。该县在推动已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建设了农掌门、奶山羊、食用菌以及金银花等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配备专家团队,开展集中技术攻关,打造形成了学校科技帮扶品牌。
(一)帮扶历程
蒲城县位于渭南市中部,是渭南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关中县域经济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特别是矿产资源,是全国100个产煤重点县之一;另一方面,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土壤,20世纪八九十年代,蒲城经济发展名列全省前茅,尤其是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但之后便归于沉寂。2011年蒲城县被确认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明确全县贫困村119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5166户53766人。201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定点扶贫对口单位蒲城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几年来通过深化智力扶贫等形式,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进了蒲城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蒲城县全县退出3089户11470人,剩余贫困人口2711户6089人。同时,县摘帽各项指标已全面完成。2019年5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蒲城县符合退出标准,于2018年退出贫困县。
(二)特色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压责任”。
健全指挥机制,建立责任体系,积极调研对接,确保扶贫举措落地落实。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定点帮扶工作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学校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西电多次召开定点帮扶会议,校领导安排部署2021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任务指标的校内分解方案及定点帮扶重点工作,积极督促学校各单位进一步结合帮扶县的实际,做好帮扶工作。
二是加强力量投入,尽锐出战“强保障”。
西电先后四次接续选派驻蒲城县闫家村第一书记,2021年5月28日,韦帅同志接任闫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将继续深入巩固并拓展过去八年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作为校地合作的纽带,调动校地优势资源齐心协力推进闫家村全面振兴。此外,学校积极组织校地双方干部培训工作,聚焦“党员干部”“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等群体,开展各类培训,推进校地双方在乡村振兴起步阶段的共谋划、共促进,巩固人才帮扶促发展的桥梁。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聚焦产业“提动能”。
出台政策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组建专家和博士服务团,扶贫科技攻关取得显著成效。高阳镇地处蒲城县最北端,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刘志镜教授提出“高阳镇乡村振兴处方——纳米小镇建设方案”,这也是刘志镜教授为蒲城县开出的第三张乡村振兴“处方”。作为教育部乡村振兴专家组专家,刘志镜教授对于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独特且深入的见解,先后为蒲城县龙池镇、尧山镇闫家村提出了内容详实、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处方”,助力西甜瓜、金银花产业成为蒲城县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2020年学校依靠自身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由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支持建设的蒲城县奶山羊产业智慧养殖数据中心在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成立。目前大数据中心已经建成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化平台和网络化改造,实现了网络化和云服务。奶山羊产业智慧养殖数据中心的建成有利于提升蒲城奶山羊的智能化管理效率和产能,降低奶山羊的发病率,提高奶山羊羊奶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奶山羊规模化养殖效益。下一步,学院专家团队将安装羊奶自动检测系统,提高羊奶检测精准度,为奶山羊智慧养殖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四是加强教育帮扶,促进基层“拓素质”。
开展“一院一校一品”特色帮扶,帮助培训基层教师,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建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科创小屋”,助力蒲城学校建设智慧校园。201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向蒲城捐赠物资,成立“筑梦”多媒体网络教室,对蒲城县农村教育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蓝精灵”志愿者队自2014年成立以后八年以来,多次在蒲城县贫困地区开展公益活动,每年协同蒲城县志愿者协会组织“科普进校园”,为当地200多名贫困儿童带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多彩的校园生活体验。2021年,通信院的志愿者们前往蒲城县孙镇初级中学开展教育帮扶活动,不仅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探月工程、5g技术,智能导盲仪等方面的知识,还结合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们对我国尖端科技及其产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展品,实现展品功能,感受科技魅力。
五是加强消费扶贫,产销对接“解难题”。
通过定向购买、设立扶贫专柜、帮助网上销售,多渠道发力推进消费扶贫。学校发挥学科与科技优势,在“农掌门”电商扶贫、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党员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一院一品”对接帮扶、农产品采购帮销等方面助力蒲城消费发展。西电针对蒲城县贫困户和电商从业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电子商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班,培训班采用理论授课、电商实操、沙龙分享、模拟演练等形式来开展。学校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其中理论授课、经验分享以及电商实操等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市场调研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农产品电商之供应链体系建设、新型电商发展以及农业电商创业实战分享。学校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聚焦精准扶贫工作,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真情扶贫,办好实事,在“以购代捐”上下功夫。2018年12月,采购办一行来到蒲城县四方苹果专业合作社、金粟山养鸡合作社等地了解企业情况,详细听取了各企业对扶贫工作的切实需求,结合采购办自身业务特点,因地制宜,从福利采购和食堂食材采购两方面入手,拿出可落地的扶贫方案,切实落实学校扶贫的工作要求。
对策建议
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口帮扶蒲城乡村振兴的案例,可以看到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政策系统性、协同性不足,缺乏推动形成完整服务链的政策文件和配套体系;优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流入难,导致乡村地区难以充分吸纳来自高校的人才、信息与技术,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和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主动谋划。为实现2022年、2030年、2050年乡村振兴三阶段目标,高校应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的委托编制和评审工作,制定做好产学研协同融合的长远布局。其次,特色匹配。各地依据发展愿景、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结合乡村振兴的内外部环境,确立重点战略任务和对策,尤其是确立特色产业。高校可以依托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参与特色产业的谋划、建设和推进工作。通过产业帮扶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乡、县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最后,加强督导考核力度。积极响应量化分解乡村振兴评价指标,高校应当全面对接乡村振兴任务到各二级部门,夯实工作责任,健全督查工作台账,对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开展跟踪调度,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全面完成。
作者简介
曹 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分析、金融市场管理及金融大数据分析、环境经济学等
徐静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市场波动分析等
李汶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监管等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终审:杨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