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调研报告(《新西部》2022-凯时尊龙官网

 云南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调研报告(《新西部》2022-凯时尊龙官网
  •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云南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调研报告(《新西部》2022-2·3)
2022-08-29 15:01:57 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2-3期合刊

◎宋 媛

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截至2021年上半年,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占比持续上升,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云南农业产业程度较低,普遍存在“低效化”“低值化”问题,优势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农产品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村三产融合度偏低,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业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严重不足,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云南应强化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强化产业体系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强化公共品牌建设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强化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以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为支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有效整合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经济主体,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更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云南省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举措与成效

(一)主要政策举措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2012)、《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2015)、《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2016)、《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2018)、《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2019)、《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政策措施》(2020)等一系列政策,编制实施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推进“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云南省2020年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行动方案》等规划和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政策体系,明确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向、重点内容和发展路径,推动了云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是明确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和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绿色食品牌”八大绿色产业,提出打造“千亿主导产业、五百亿优势产业”,同时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作为重点之一。

二是确定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内容。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强化营销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农业产业的品牌化、绿色化,首次提出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级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的目标,重点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农产品新型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明确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紧扣“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方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做大做优做强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大产业 新主体 新平台”发展模式和“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工作思路,紧盯行业制高点,全产业链发力,构建“传统产业 支柱产业 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争取更多领域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坚持“两型三化”方向,出台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4个产业“施工图”和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10条措施。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来滇投资,激励本土企业扩大投资,开展“十大名品”“十强企业”“二十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评出一批现有企业、品牌的榜样作为“领头雁”。组建云南绿色食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科研、交易平台。着力研究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物流成本高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财政资金、银行贷款、信用担保、农业保险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和全链条追溯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建设,2020年实现全省所有县级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全覆盖、所有乡级快递物流服务站全覆盖、所有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点全覆盖。

(二)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的优势持续上升,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著。

1、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的优势持续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第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2-2020年间,第一产业产值从1654.55亿元增长到3598.91亿元,增长了1.18倍,年均增长10.2%,年均增幅比全国高出4.96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1146.48亿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5.3%,同比增长和两年平均增长均比全国高出1个百分点,[1]详见图1。

尽管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在云南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要高于全国,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的优势不断提升。2012-2020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6.05%下降到13.08%,2020年略有上升为14.68%,2021年上半年下降到9%;但是,与全国相比,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国高出7.02个百分点、3.66个百分点。同时,云南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91%提高到了2020年的2.41%、提高了0.5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从2012年的3.37%提高到了2020年的4.63%、提高了1.26个百分点,详见图2,由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9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细分产业看,2020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20.5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3%,比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值分别为2902.2亿元、429.5亿元、2315.4亿元、104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05%、7.2%、5.75%、0.81%,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1.07、0.65、2.39和0.09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农业均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021年1-9月,云南省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9.11亿元、同比增长12.42%,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09%。[2]云南农林牧渔业在全国的发展优势持续上升。

2、优势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以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云南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二,茶叶面积和产品的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肉牛存栏居全国第一、出栏居第四,生猪存栏和出栏均居全国第四。2017年以来,8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长,[3]实现量效齐增,走出了一条发展云南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换挡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云南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共认定200个“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有机产品获证主体953家、产品2723个,比2017年分别增长38.7%、25.4%;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主体567家、产品2065个,比2017年分别增长12.77%、17.98%;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2017年第8位提升至第3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升至第7位。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较多依次是蔬菜、水果、茶叶3个产业,占全省绿色食品有效获证产品总数的75.88%;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较多的依次是茶叶、蔬菜、中药材和水果4个产业,占全省有机产品有效获证产品总数的72.6%。[4]云南农产品远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5]2020年出口农产品323.8万吨,出口额达360.7亿元,同比增长16.4%、8.9%,[6]居省内出口商品第一,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其中鲜花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同比分别增长33.4%、19%。云南已经具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显著优势的农业产业。

3、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集群化效益逐步显现,带动了各类农产品生产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和质量。2012-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562.48亿元增加到4006.25亿元,增长了56.34%,年均增长5.74%,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5%以上,2016年达到最高为43.03%,详见图3。其中,烟草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55.48%下降到40.5%、下降了14.98个百分点;农副食工业品发展较快,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09%提高到了22.94%、提高了6.86个百分点,逐渐成为另一支柱;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3个行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7%、9.69%和10.32%,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2.27个百分点、3.92个百分点和1.77个百分点,详见图4。2019年与2012年相比,除了烟草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下降2.1和0.25个百分点以外,其余11个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呈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工业品、食品制造业增长尤为明显,分别提高了1.68个百分点、1.02个百分点、0.66个百分点。2020年,云南省纳入国家目录的家庭农场5万余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万余个,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40家,[7]农产品加工业区域集群化基本形成,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茶叶加工占全省75.1%,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大理州的畜禽加工占全省71.7%,昆明市、楚雄州和玉溪市的蔬菜加工占全省61.7%,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和迪庆州的食用菌加工占全省81%,昆明市、文山州和大理州的生物制药加工占全省68.8%,临沧市、德宏州和文山州的蔗糖加工占全省65.3%。云南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15年的0.64∶1[8]提高到2020年的1.8∶1。[9]

4、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不断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重要渠道,并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迭代升级,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持农业、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全省实施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了州(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脱贫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开展了“综合超市 电商 服务 物流”的农村新型商业模式试点,带动传统农村集贸市场交易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农业企业投入建设的农产品网上营销平台90多个,6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电子商务,供销系统成立专业电子商务公司31家、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249家、专业合作社484家,搭建电商平台11个。2020年,云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83.77亿元,同比增长38.34%。[10]

5、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加快建设。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2018年以来,云南蔬菜、花卉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稳步启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深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新载体、新平台加快培育。截至2021年9月,全省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8个乡(镇),[11]

云南省及各州(市)、县(市、区)也建设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农业园区,部分在全国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二是高质量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从2019年开始,云南省连续三年每年拿出6亿元财政资金推动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2021年示范创建县新增40个,支持主导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绿色化发展,全产业链打造云南绿色食品“拳头”产业,重点围绕北京、上海和中东市场,不断扩大云南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2020年,20个示范县新认证绿色食品97个、有机产品118个,新增绿色食品产地面积7.6万亩、有机产品产地面积33.4万亩,占全省绿色有机增量的30%以上,[12]主导产业农业产值较创建前增长25%,加工业产值增长43.9%。[13]

三是“一村一品”加快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思路,引导农民、企业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加工、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专业示范村镇。截至2020年,云南省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镇16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3个,[14]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多元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依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打造以“文、游、医、养、体、学、智”为主要内容的全产业链。全省开发建设150多个民族特色村、200多个旅游特色村、500多个休闲农庄和1万余家农家乐,开创了“非遗 旅游”“农耕庆典 旅游”“民族赛事 旅游”“民族特色 产业融合”等农文旅融合新形式。2016-2019年,云南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旅游者9.24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39.3%;乡村旅游收入7301.4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3.7%;全省累计直接从业者56.17万人、间接就业者192万人,综合带动7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15]

6、数字农业成效初显

2017年以来,云南省加快建设以“新业态 新功能 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农业,以农业大数据应用与推广中心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省级平台建设、网络运行安全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通过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赋能,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截至2020年6月底,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网站群已经覆盖省、州、县、乡四级,并以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等联合建成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为延伸,梳理云南省农业信息资源目录,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推进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制作悬挂“益农信息社”标识牌11583个,其中中心站36个、标准型2000个、专业型1666个、简易型7881个,农户覆盖率达96.5%,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把四类服务延伸到村、服务到户,[16]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种植、水产养殖等物联网标准化应用示范基地,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温度、土壤、肥料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指导作物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17]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农业产业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普遍存在低效化和低值化问题,优势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农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村三产融合度偏低,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业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严重不足,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优势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仍然较低

尽管云南“绿色食品牌”八大重点产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国内均有明显优势,但是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仍然较低,农业产业普遍存在“低效化”“低值化”问题。例如,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种植面积在全国占比高达14%,产量比重高达31%,但中药材农业产值比重仅为11.63%,其中,加工产值比重仅为6.05%。[18]2019年,云南药材亩均产值10929.3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173.28元高出52.36%,但分别比福建、广东、湖南、山东、黑龙江等省份的亩均产值低了46.46%、23.66%、13.39%、11.44%、9.66%。[19]蔬菜、花卉产业的产值更低,2019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是全国总面积的5.58%,花卉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近6.7%,[20]但是蔬菜及园艺产值仅占全国比重的2.96%。[21]2019年,云南土地产出率和劳均生产率分别为4742.12元和35385.91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4.79%和44.50%。[22]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竞争力弱

云南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但是,与其他制造业发展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与全国的差距仍然较大。2020年,云南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仅303家、仅占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6.82%;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8∶1,云南省仅约为1.8∶1,比全国低了21.05%。其中,云南蔬菜精制成品占比约为30%,水果精深加工率约为23%,中药材加工比例约为29%,每年仍有约30%的茶叶以毛茶销往省外。[23]2019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670个,比2012年增加了750个,占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74%,但是,亏损企业有312个、比2012年增加171个。2012-2019年,云南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35.82%持续上升到2016年的43.03%,2017年以后又逐年下降到2019年的35.89%;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34.51%下降到了2019年的33.92%,农产品加工企业户均收入仅相当于制造业的71.05%。分行业看,2019年,全省烟草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的比重仍然高达41.94%,烟草一家独大的格局未根本改变。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业(9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7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8)等3个行业。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除了烟草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03%和58.22%以外,其余11个行业的企业户均产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副食品加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行业,户均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05%、64.69%、59.25%、69.8%。

本文利用2012-2019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各子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子行业的营业收入的比重计算国内市场占有率的结果显示:2012-2019年,云南省农业加工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24]仅为1.71%,仅是全国平均水平3.23%[25]的52.95%,说明云南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较弱。分行业看,2012-2019年,13个子行业中,只有烟草制造业平均市场占有率高达14.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68个百分点,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余12个子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2.67%和1.75%,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77%和54.19%,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他10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不足国内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具有竞争优势。

(三)农村三产融合度不高,全产业链尚未形成

云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融合发展程度仍较低,现代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农村第一产业后端延伸不足,仍然以向其他产业和其他省区供给原材料为主,产销链条不健全;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连接不紧密,农产品仍以粗加工和简单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尤其是后端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严重不足,农产品价值增值较低;农村第三产业培育水平低,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较弱,产业融合层次低,对乡村文化价值和乡村多功能的挖掘不充分,新业态、新模式与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的结合不够,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较松散。由此造成云南农业产业链“片断化”“分割化”严重,农业价值链长期低端化。2016-2019年四年与2012-2015年四年相比,云南农林牧渔业及其细分各产业与轻工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下降较快,其中,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三产业与轻工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439、0.356、0.403,均降到0.5以下;农林牧渔业及其细分产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403、0.475、0.438、0.453,均下降到了0.5以下。

(四)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严重不足

首先,农业产业的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公共基础性研发平台建设滞后;农村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滞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良种基地建设数量不足,良种供应能力较弱。与现代农业产业相关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层次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不足,科技研发与市场消费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慢,适用技术普及率低。

其次,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技术指导、种苗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比较薄弱,尚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在专用物资配套供应、良种、种植技术、采后处理、植保、土壤消毒、运输、营销、资金信贷和信息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多数经营者缺乏贸易的运作经营,他们在品质选择和规模控制方面缺乏合理规划,也无法适时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调整和制定其营销策略。检验检疫检测体系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缺乏,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截至2020年,云南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1.67万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549.88万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达228.37万亩次,分别仅是全国总数的1.86%、0.34%、0.25%。服务带动小农户223.75万户,仅占全省农户数的22.08%,比全国低了9.04个百分点。其中,云南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各类服务专业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占51.16%和23.93%,生产托管组织中各类服务专业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别占57.88%和19.22%,农业推广部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性与经营性相协调、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统筹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6]

政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云南应按照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目标,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

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引导,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云南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特点,完善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的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加快提升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优势。

一是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根据云南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特点,提高农业产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着力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形成不同特色优势的农业专业区、专业带,将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着力破解云南省各地区农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结合云南以山地为主、立体气候分布明显、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对农产品日益趋向多元化、营养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趋势,适当降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着力推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畜牧业和林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27]

(二)强化技术、产业和制度创新,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能力。政府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引导科研院所、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加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协同合作,设立各种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创技术联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是强化产业创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着力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积极利用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农产品加工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产品制造企业向研发服务型、市场交易型和服务系统集成型方向转变,全面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与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中间服务的农业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互动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全程标准化。结合云南实际,对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与全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提升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等级规格、品质评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包装标识、田间地头冷库、冷链物流与农产品储藏的标准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完善全省出口优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标准,构建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加快与国内外标准的全面接轨,在全省适宜地区全面转化推广国际先进农业标准,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云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全程监管体系。推行部门联合监管和线上线下监管有机结合,构建农产品产业链全程监管长效机制,制定各级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实施方案,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充分共享。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高度开放、覆盖全省、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农村经营信息服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等系统,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完善农产品市场信用体系,提供农产品市场信用认证和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披露和投诉举报,加大安全审查和跟踪力度。

注释

[1]云南省数据引自:云南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明武:《上半年云南经济稳中加固持续向好》,云南省统计局凯时尊龙官网,2021-07-19,http://stats.yn.gov.cn/xxgk/gkml/zmfd/zm1/202108/t20210802_1058474.html;全国数据引自:《202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新浪网,2021-07-15,https://finance.

sina.com.cn/tech/2021-07-15/doc-ikqcfnca7010872.shtml。

[2]《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排行榜:排名前14的省份均是以农业为主》,云南省统计局网站,2021-07-19:http://stats.yn.gov.cn/xxgk/gkml/zmfd/zm1/202108/t20210802_1058474.html。

[3]《云南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云南“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搜狐网,2021-01-25,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

[4]《云南打造“绿色食品牌”成效显著!5个特色产业要实现“5年翻番”》,网易网,2021-05-07,https://www.163.com/dy/article/g9cqehbj0550qiip.html。

[5]《云南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云南“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搜狐网,2021-01-25,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

[6]《2020年云南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鲜花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云南网,2021-02-17,https://yn.yunnan.cn/system/2021/02/17/031291492.shtml。

[7]《云南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云南信息网,2021-05-29:http://www.yn16.com/news/931.html。

[8]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2018年云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定》,云南农业信息网,2019-07-18,http://www.ynagri.gov.cn/news8305/20190718/7021375.shtml。

[9]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10]《云南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云南“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搜狐网,[2021/-01/-25][2021/10/09],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阿里发布数据:18年云南109款地标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44亿元》,2019-04-30,http://www.ocn.com.cn/keji/201904/dfsot30165951.shtml。

[11]根据农业部公布的相关名单统计整理。

[12]《云南省级财政补助6亿元支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新浪网,2021-07-29:https://news.sina.com.cn/c/2021-07-29/doc-ikqciyzk8240255.shtml。

[13]《云南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云南“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搜狐网,2021-01-25,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

[14]《云南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云南网,2021-05-29,http://www.yn16.com/news/931.html。

[15]《云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0/12/10,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0/content_5568628.htm。

[16]李权林、武亚云、张永金、陈斓《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云南农业》2020年第9期,第6-7页。

[17]张煜:《关于云南省发展数字农业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0期,第38-40页。

[18]唯恒农小蜂:《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数据分析报告!》,唯恒农业,2020/07/09,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151296。

[1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2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

[20]《2020年云南省花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在较长时间内将保持在全国优势地位》,搜狐网2020/11/12,https://m.sohu.com/a/431315837_114835。

[21]根据《201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业分项目产值的统计,蔬菜及园艺主要是蔬菜、花卉和食用菌,其中全国和云南省的蔬菜和花卉产值分别占蔬菜及园艺产值的90.51%、95.53%。2019年数据根据《202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计算。

[22]土地产出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劳均生产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根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3]谭鑫:《以“八化”促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高效》,《云南日报》2021年5月5日第003版。

[24]该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其国内竞争优势越强。

[25]某地区某产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必须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23%,即全国34个省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31个省份的平均数为1//31=3.23%。

[26]本部分云南数据根据《云南省农村经营管理统计资料》《云南领导干部手册2021》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全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以及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发布》(2021/03/30,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103/30/t20210330_36423015.shtml)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7]郑宝华:《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云南粮食安全的对策》,《云南智库要报》2019年第14期。

作者单位

宋 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凯时尊龙官网app的版权 备案号: 凯时尊龙官网app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