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五日,缙云村,“山之语”民宿老板周红(右)正在为客人准备美食。
一月十二日,游客在石椅村游玩。
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征程上,四川绵阳和重庆北碚作为友好城市,合作发展又交出新答卷。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这里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的干部群众。
近日,本报派出采访组分别走进石椅村和位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进行调查采访,看这两个村如何践行总书记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通过保护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的。
五年整治 缙云村实现提质升级
“以前我们开农家乐,靠的是冲客单量。现在办民宿,虽然客房减少了,收入却翻了倍,周边环境也好了许多。”深冬腊月,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林海苍茫,在“清欢渡邀月”民宿内,老板孙德红聊起了她的经历。
缙云村处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当地的生态保护与发展。近年来,缙云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守住生态红线,释放生态红利。
守住青山
“不要在垃圾堆上数钱”
缙云山距离重庆中心城区仅有45公里,背靠庞大的消费人群。从上世纪90年代起,许多农户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开起了农家乐,“清欢渡邀月”民宿的前身就是“雷氏农家乐”。当时,该农家乐有43个房间,满客时有80多人,再加上其他到店里吃饭的客人,最多时每天会接待100多人。
游客多了,厨余垃圾、生活垃圾就多。“我们原来把垃圾直接倒在树林里,天气闷热时味道尤其难闻。”孙德红说。像孙德红这样处理垃圾的方式,在当时不在少数。
“虽然收入可观,但却是在垃圾堆上数钱。”缙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贞说。
缙云村开始从农家乐的数量上做减法——从2018年起,通过关停、改造,保留了30多家农家乐。孙德红的农家乐也在此过程中提档升级为民宿,房间数量减为13个。一系列措施施行后,环境负担大大降低,现在靠山吃山,是守好养好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吃好生态旅游这碗长久饭。
升级农旅
打造自然教育主题民宿
“去年我们的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比开农家乐时高。”缙云村“山之语”民宿老板周红说,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民宿体验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吸引游客的,是这间民宿的自然教育主题。
2020年,周红决定对农家乐来个从里到外的大升级。“我老公是缙云山的护林员,我们就以自然教育为主题来进行改造。”她说,他们发挥自身熟悉山林的优势,组织游客在山林中识植物、辨昆虫,探究缙云山的奥秘,引导大家尊重和爱护大自然。这一主题,吸引了很多游客,旺季时一房难求。
从农家乐到民宿,是体验感的升级,是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其背后是人们生活水平、游玩需求的提升。
目前,缙云村已有3家农家乐升级为民宿。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农家乐趁着冬日乡村游的相对淡季加紧升级改造,预计今年会有更多民宿向游客开放。
延伸产业
卖体验让土特产身价倍增
由于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村早已退耕还林,仅有的产业是100亩甜茶、30多亩青梅和30多亩糖梨。
“就这点家底,能卖出什么价呢?”陈贞坦言,“就产值上来说,甜茶不过十几万元,青梅和糖梨只有几万元。”
但和民宿旅游结合起来就不一样了:每年清明时节,一些民宿会组织游客体验采茶、杀青、揉捻等采制全过程,丰富住宿体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一些研学机构也会组织学生团队来村里搞类似的活动;村里也会把这些农产品制作成伴手礼,实现二次销售。
“把农产品放到整个村的文旅产业中去谋划,让原本不起眼的产业顿时‘身价倍增’。”陈贞说,接下来还要在村里搞采茶节、共度“梅”好时光青梅节等活动,继续做好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
访谈>>>
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朱溢:
以点带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18年,缙云山打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对居住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缙云村村民实施搬出安置,并对当地农家乐进行改造提升。”1月15日,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朱溢介绍,缙云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甜茶、青梅、糖梨等产业发展,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产业带和自然院落,建设王朴村、素心村、万全村、集真村、中华村、罗坪村等一批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同时推进缙云山片区、江东片区、龙凤桥片区等人居环境示范片整治,并以静观镇为中心,全区域推进建设市级巴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镇,统筹推进特色花木(蜡梅)产业带、优质粮油产业带、精品水果产业带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朱溢说。
据了解,今年北碚区将锚定建设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1”个核心目标,优化嘉陵悠谷、缙云原乡“2”大示范片区,壮大粮油、花木、果蔬“3”大优势特色产业,抓好种业、加工、品牌、农旅融合“4”个农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柳荫、静观、三圣、金刀峡、澄江“5”个乡村振兴综合体,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一年努力 石椅村有了“新样子”
“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材料快到了吧?我们这边等得很急啊……”1月12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接受采访不到10分钟,石椅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爱军就接了3个电话。
忙,贯穿着陈爱军过去的一年:忙着动员村民升级民宿,忙着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忙着完善基础设施……
“去年总书记和我们视频连线后,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我们想要干出个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好样子、新样子!”山风吹过,陈爱军身上的羌族长袍和围巾如旌旗般迎风飘扬。
有“羌”调
新民宿第一年收入130万元
这一天,石椅羌寨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云雾缭绕的山腰上,一栋颇具特色的白色建筑格外醒目——这是石椅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艳的“尔玛人家”民宿。
“尔玛”是羌族语言,意思是“自己、本地人”。在“尔玛人家”,羌文化元素无处不在:餐厅纱帘上绣着羊角花、餐具上有羌寨的标识,游客还可在此体验羌绣、羌笛、羌舞等当地文化。
石椅村距离绵阳市中心仅一小时车程,背靠强大的客源群体,加上自身独特的羌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然优势。
21世纪初,石椅村的农家乐开始崭露头角,陈艳是村里的“吃螃蟹者”。
十多年前,各地农家乐的经营模式都差不多,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怪圈。因此,陈艳的农家乐风光一时后,生意越来越差,一年下来只有十几万元的营业额。
她明白,农家乐得随着消费需求升级才行,“一是硬件上要更舒适,二是要有羌族的文化内涵,更有‘羌’调。”
尽管家人坚决反对,陈艳做事向来雷厉风行——2021年,她用自己的吉普车在银行抵押了30万元,又用家庭农场的经营执照抵押贷款了30万元,直接把设计师和装修队请到了家里。
2023年3月,“尔玛人家”以全新的形象开业,当年就实现收入130万元。
“尔玛人家”是石椅村第一家由农家乐升级而来的精品民宿。该村目前有23家农家乐,在陈艳的带动下,其中7家也已经把改造升级提上了日程。
“下一步,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将形成梯次发展,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陈爱军说,过去的石椅村以种植业为主,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支柱产业。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有市场
农产品与民宿“梦幻联动”
游客一多,产业也跟着起势。
作为典型的山地村,石椅村背靠玉皇山,地块零散,发展产业本没有优势,而旅游业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过去我们只是单纯卖果子,被动等着经销商上门来收,生意能好到哪里去?”石椅村大五星枇杷种植大户陈建业快人快语。他说,当时枇杷的单价只有7元一斤,还是“个挑个选”的价格。
这与他当初返乡创业时的期望值相去甚远。今年52岁的陈建业曾是个“深漂”,看到深圳水果市场上的优质枇杷能卖到70元一斤,而父母在家乡种了半辈子枇杷却赚不了几个钱,他暗下返乡创业的决心。
2015年,陈建业和合伙人各投入300万元,在石椅村流转了300多亩地种植枇杷,但销路一直没有打开。
转机出现在与民宿实现“梦幻联动”之后。游客可直接到地头采摘,不仅省去中间环节,价格也一路飙升到15元一斤,“去年,我们的枇杷卖了80多万元,比前年翻了一番,纯利润就有30多万元。”陈建业说。
销路的问题解决了,品质也得跟上。去年,省市两级水果专家来到石椅村,为枇杷的品质提升把脉问诊。
“专家说,我们原来的管护太粗放了,所以产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陈爱军介绍,经过专家指点,如今村民的管护技术大大提升,直接体现在产量上——2022年枇杷年产量600吨,而去年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产量提升到了655吨。
记者注意到,石椅村种了1000亩枇杷、600亩苔子茶、300亩桐子李,均是春夏成熟的作物,而秋冬时节还是空白。“你观察得很细致,我们已经针对这个问题,试种了10亩赤松茸。”陈爱军介绍,赤松茸从10月种到次年5月,可以采收4—5茬,亩产值可达5000元,能再为村民增加一笔收入。
有风景
从“面子”美到了“里子”
石椅村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村里花了大价钱。“过去,村里请的是保洁员,虽然能做到道路基本干净,但绿化却没人管护。”陈爱军说,为此,去年村里花了32万元请来县城里的物业公司,既负责卫生保洁,又负责绿植维护,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也正因如此,村里收取物业费时,大家都愿意交,觉得这钱花得值。
一方面是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是转变观念。
石椅村三组57岁的村民苗关志与妻子常年在外上班,家里只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老两口总是给他打电话说关节痛。
苗关志回村后查明了原因:山里雾气重湿度大,小青瓦、木结构的家中,地面总是湿漉漉的,床单和被子也是润的,散发着一股霉味;院坝里喂了十几只鸡,满地都是鸡粪;房屋年久失修,有垮塌的风险……
“(环境成了)这个样子,不得关节炎就奇怪了。”苗关志埋怨道。
“别乱花钱,我们住惯了,贴点膏药就没事了。”父亲倒是很淡定。
2021年,退休后的苗关志回家整修起房前屋后。这一动工就没停住手,最终修成了有15个房间的“天然居农家乐”。院坝上也新修了廊亭,摆上了多肉植物、文竹、捕蝇草等,环境焕然一新。如今,老父亲在新房子里住得舒适,连带着关节炎都好了不少。
“游客来我们这里图什么?好山好水好风光,有歌有舞有远方。”陈爱军自问自答,一个好环境能让游客和村民都住得舒心,“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从房前屋后、户内庭院、空闲院坝等一家一户的环境做起,让更多人到石椅村后,都发自内心说一句,纳果勒(好得很)!”
访谈>>>
绵阳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唐以胜:
全力将石椅村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和示范
“一年来,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动力,全力推动石椅片区高质量发展。”1月12日,绵阳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唐以胜介绍。
如在规划方面,聘请了中规院统筹编制石椅村片区村庄产业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推动交通设施提档、公共服务提能和人居环境提质;在产业发展方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石椅村成功创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
“与此同时,我们还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石椅村片区示范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他说,这八大行动分别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电网设施改造、公路隐患整治、健康饮水、特殊儿童教育、农村义诊、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特色民居保护利用和产业人才引领,均针对绵阳乡村振兴的短板和弱项,旨在实现由表及里的乡村全面提升。
今年,绵阳将继续以石椅村片区示范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新时代绵阳乡村振兴。石椅村片区将加快塑造“连点成线、连线扩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农旅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示范引领”的发展态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和示范,促进北川羌族自治县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推动全市走出一条具有绵阳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苏畅
本版图片由首席记者龙帆摄/视觉重庆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