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陕西省国资委先后六任驻村干部不怕阻力,走进深度贫困县,勇挑重任、奋勇向前,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在康家圪塔村播洒汗水、践行使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生动的注脚。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小米饭香土窑洞里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民歌唱不完。”想象中的陕北老区山高沟深、羊肠小道、黄土漫天、土地贫瘠,而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康家圪塔村,记者看到的却是公路平坦、村容整洁、绿树成荫、大棚连片……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加快推进老区发展,不断改善老区百姓生活,既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政治责任,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实践。自2014年6月全省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陕西省国资委(简称“省国资委”)先后有6支驻村工作队在康家圪塔村接续耕耘,硕果丰盈。
“小村庄”做“大文章”
省国资委第六任驻村第一书记胡爱军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虽已年近花甲,但在新一轮驻村帮扶干部轮换的时候,他主动请缨,申请到一线参与驻村帮扶工作。他说紧邻清涧的子长,有他的5位烈士战友,在这里驻村帮扶他安心,有一种告慰烈士战友的宽慰,更有一种与他们并肩奋斗的精神力量。从“初来乍到”变成“驻村能手”,从成为乡亲们时刻在身边的亲人到成为推动全村发展的主心骨,胡爱军不善言辞,却真抓实干,取得不俗业绩。
▲省国资委“乡村振兴项目示范点”
康家圪塔村距清涧县城10公里路程,由原康家圪塔、赵家崖崾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进入红旗沟的第一个村庄,全村共计178户512人,常住人口60户120人。
五月的陕北骄阳似火,进村的道路平坦开阔,路的一旁种着绿树花卉,走一段就能看到成片的塑料大棚,大棚旁是五兄弟粉条专业合作社;山上的苹果树郁郁葱葱,灰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炫目生辉,半山腰的“陕西光伏扶贫示范工程”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村卫生室旁边还有卫生间和淋浴间,驻村工作队的驻地边整齐地码放着村民们晒干的玉米棒,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一角摆着成片的土豆种子、化肥和几辆播种机;一路上碰见的村民都热情地和他们的胡书记打招呼……这便是初识康家圪塔村展现出的静寂、和谐的画面。
在村委会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村委会班子和几位村民代表,当他们用质朴、浓郁的陕北方言聊起省国资委驻村帮扶十年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春风满面、自信满满、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焦家河沿着红旗沟顺流而下,天然地把康家圪塔村的居住区和劳作区分隔两岸,村民跨河劳作十分不便,涨水期稍不留神还会发生意外。2014年,驻村工作队刚在村里落脚,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就给他们反映了焦家河阻隔生活生产区的问题。经过周全考虑,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当地水利部门取得联系,历经一系列的工程测量、地质勘察、方案设计、审批施工,2017年成功让焦家河改道而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村民们多年的痛点。在改道后的焦家河上还架起了三座便民桥,方便村民们往来过河。
康家圪塔村地势平坦宽阔、光照充足,适合发展光伏产业,而光伏发电只需一次性投资即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有助于实现由“一次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于是,驻村工作队说干就干,积极对接国家电网,2014年,扶贫开展的当年就筹资597万元,新建了占地10亩、容量350kw的陕西省第一座村级光伏发电站,村集体每年因此可获得30万元的“阳光收益”,借“光”致富、以“能”发展,为全村公益性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作家路遥曾说,“陕北的冬天是干涸而漫长的”,路遥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清涧人,他熟悉陕北凛冽的寒冬。寒冷而漫长的冬天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塑料大棚宛如一个恒温箱,能有效地阻挡热量的流失,让植物远离外部气候,在稳定的环境中生长。经过前期的科学论证,驻村工作队2017年筹资1200余万元,修建了50个长80米、宽8米、高3.5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大棚按照“村集体 企业 村民”模式运营,每年村集体收益达到50余万元。
▲康家圪塔村党群服务中心
▲陕西光伏扶贫示范工程
2024年的1月,清涧异常寒冷,塑料大棚里种植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神奇的“水果西红柿”,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给数九寒冬的陕北小村庄带来了宝贵的温暖。温室大棚修建使用至今已经六年有余,2024年开春,胡爱军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实地论证调研,并多次与陕西土地建设集团、陕煤集团沟通协调,谋划大棚的升级改造,使其发挥更大的增收富农价值。
康家圪塔村最大的村情是盐碱地多、适耕土地少,缺乏营养物质的土地,对于传统耕作来说极为不适宜。为了改善土壤质量,解决人多地少问题,驻村工作队先后投入565万元改造盐碱地286亩、坝地118亩,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亩产量、将改造后的耕地分到每家每户等手段和措施,使全村平均每人增加耕地0.28亩,每户仅通过传统种植就可增收1500余元。此外,驻村工作队还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场,坡地种植饲草,以牧促种、以种养牧,加快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实现绿色循环经济。
在陕北,粉条是不可或缺的食材,更是广受欢迎的陕北特产,陕北地区盛产的优质马铃薯是制作粉条最重要的原料。2020年7月,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五兄弟粉条专业合作社”落户村庄,厂里生产的粉条真材实料、工序严格,经过水煮、受过冰冻,最终“修炼”成陕北人最爱的美食,完全不愁销路,在清涧当地就可以完成自产自销,每年产值可达到300万元。此外,粉条加工厂还为本村20多名困难村民解决了就业,产生的利润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冷库对外租赁每年还可收入2万元,成为村集体的又一重要产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内容多、覆盖面广,不仅与村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使自己的家乡生活便利、窗明几净、绿树掩映成为一代代村民们最质朴的愿望和最美好的期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年间,驻村工作队持续改善康家圪塔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和美乡村。村民喝不上卫生水,就全力协调打通自来水供应;村里用电不稳定,就改造线路升级变压器;手机信号弱,就联系铁塔公司增设信号网点……
▲集成式公共卫生间、淋浴间
省国资委驻村帮扶工作队还先后投入120余万元为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生产便桥、停车场,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翻建了4条生产道路,完成了入村入户道路硬化5公里;投资89万元为村内安装集成式公共卫生间、淋浴间两套,解决了长久以来村民洗澡难问题;投资200余万元,在道路两侧和坡地栽种了山楂、沙果、雪松、海棠等苗木3万余株,实现全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绿”的绿化目标,形成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好景致;投资90余万元,建成村卫生室,协调县上配村医,定期为村民坐诊看病,又给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购买桌子板凳、厨具炊具,解决了孤寡老人一日三餐问题,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安心致富。驻村工作队急村民之所急,解村民之所忧,全力以赴为村民打造了优美宜居的环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容村貌的改变看得见,经济收入的增加摸得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什么样子,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十年来,村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出行方式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更加富足。他们说孩子们的视野宽了,见识长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外出读书打工就留在了大城市,成了城里人;村里老人也改变了陈旧观念,抵制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树立弘扬文明新风、建设宜居和美乡村的指路牌、导航灯。
乡村振兴帮扶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随着省国资委在康家圪塔村的驻村帮扶取得扎实成果,“名气”也越来越大,在清涧县的其他驻村工作队也慕名而来学习帮扶经验。2021年,由省国资委牵头,省级单位在清涧县成功组建了乡村振兴帮扶团,经过两次扩充,帮扶团目前已有11个工作队,涵盖能源、物产、水利、金融、教育等多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团通过互相走访、共享资源、经验复制等方式积极开展工作,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1月13日,乡村振兴帮扶团召开了省级单位定点帮扶联席会议,会议学习传达了中省关于“三农”工作及乡村振兴相关精神,各成员单位汇报了2023年帮扶工作完成任务情况,清涧县通报了乡村振兴相关情况。3月21日,为了交流学习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帮扶团在康家圪塔村召开了2024年首次现场交流观摩会。来自省级11个驻清涧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参加了会议,现场观摩了康家圪塔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光伏发电站、温室大棚、粉条加工厂等作为村集体经济重要产业和主要代表,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肯定。此外,他们还走访了养殖专业户赵长安的家,了解他通过养殖业实现增收,供养三个孩子全部考入大学的情况。
▲清涧北国枣业有限责任公司
清涧县各乡镇村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相似,身边的经验可学可用可复制,康家圪塔村的脱贫振兴有益实践使得第一书记们感触颇深。燃气集团驻韩家硷工作队、陕煤神木柠条塔矿业驻曹家沟工作队、省江河水库中心驻八斗岔工作队通过观摩学习得到启发,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划实施光伏发电站、温室大棚种植、粉条加工厂等项目,其中,韩家硷工作队已经成功复制了光伏发电站建设并开始运行。
帮扶一个村 辐射整个县
按照全省安排,省国资委只负责帮扶康家圪塔村这一个点,但他们竭尽所能聚合力量,以一域带全局,以产业为抓手推动全县发展,全面助力县域乡村振兴。2024年1月13日,在省级单位定点帮扶联席会议上,清涧县县长贺敬动情地总结了省国资委驻村工作亮点,专门提到延长石油、黑牛养殖基地、北国枣业等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奋力彰显国企担当的企业行动。
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西气东输”陕京线就是以陕北作为源头向北京供气的,但因受地理环境限制,多年来天然气供应存在短缺、失衡情况,“气荒”问题严重。在清涧县,十年前甚至没有天然气管道,使用天然气需要灌装运来,发热取暖大多靠燃煤锅炉实现,居民生产生活非常不便,且大气污染严重。省国资委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科学谋划部署,协调延长石油集团,推动清涧县天然气管道开口、建设民生项目快速落地,并且申请增加全县用气指标,有效解决了县域天然气供应问题,长远保障了清涧人民群众安全稳定用气,提升了全县群众幸福感。
2017年,省国资委牵头成立了助力脱贫攻坚国企合力团,陕煤集团作为第六合力团(榆林合力团)团长单位,按照“市级开发平台 县区扶贫项目 产业发展基金”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于9月成立了榆林合力产业振兴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一专业化产业帮扶机构立足陕北地区资源禀赋和农户所需精准发力,其中注册资金7900万元,于2018年4月组建的榆林合力清涧北国枣业有限公司就是主要代表。北国枣业聚焦发展清涧红枣产业,厂房占地184亩,总投资3.4亿元,设计产能可年消耗红枣2万吨,产值约3亿元,可为当地枣农增收7000万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产能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可以同时解决300多人的就业。
北国枣业按照“红枣 n”的研发方向,主要从事以红枣为主的农副产品种植、收购、储存、深加工和销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先后推出了红枣干制品、饮品、休闲食品等九大系列50多个产品,同时通过了iso9001、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枣悦”两款复合果汁饮料成为全国十四运会、陕西省十七运会官方指定品牌,“老陕北枣”成为中国-中亚峰会指定供应产品。
北国枣业始终坚守国企责任,坚持助农富农,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从原料采购、到标准培训、再到旅游销售,实行“全链条”帮扶,把产业增值收益最大限度留在当地、留给农民,产业扶贫效果逐渐凸显。
2022年,在省国资委的推动下,清涧县成功引入万头黑牛养殖基地项目,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5.4亿元,项目由陕西外经贸国际农业合作有限公司建设,于2022年10月投入运营。种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基地利用日本纯血和牛与澳大利亚安格斯牛,通过基因工程、胚胎工程、人工授精等技术,逐步建立良种和牛、安格斯牛育种群,形成了1000头规模优质纯血和牛供体母牛群,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全力打造国内顶尖的“清涧黑牛”品牌。目前黑牛存栏9000头,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的万头高端肉牛养殖牧场,也是省国资委“乡村振兴项目示范点”。
▲清涧万头黑牛养殖基地农户养殖培训中心
▲培育的优质清涧黑牛
黑牛饲养奖补项目通过“基地供母牛 农户抓繁育 企业回收牛犊”的模式,吸纳全县农户参与养殖,将养殖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农户每养殖1头清涧黑牛,1个养殖周期就可收益1.2万元。截至2023年底,全县14个镇(中心)46个村确定105户养殖清涧黑牛1045头,已配套建成22户标准化牛舍(其中13户110头黑牛已投入生产,9户140头即将投入生产),83户标准化牛舍正在建设,建成后可养殖黑牛795头。预计2024年清涧黑牛农户饲养量将达到1万头,2025年农户饲养量达到3万头,累计带动5000户农户受益,户比增收10万元,黑牛产业年产值达到3.6亿元。
与黑牛饲养相关的饲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保障优质饲草供应,从2020年开始,清涧全县实行人工种草补助,由畜牧部门统一发放紫花苜蓿草籽,对集中连片种草5-50亩的农户,每亩补助200元。截至2022年底,全县人工种植饲草面积2.19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年饲草料产量达1.31万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0.82万亩,其中玉米11.31万亩、小杂粮12.05万亩、大豆13.25万亩,农作物秸秆均可作饲料,全县年产饲料28万吨以上。以每头清涧黑牛每年需要3吨饲草料计算,县域内饲草料产能可供10万头黑牛使用,饲草供应能力充足,为清涧黑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3年10月开工建设的清涧黑牛定点屠宰加工场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占地38.3亩,计划2024年下半年竣工投产,建设内容包括待宰圈、屠宰车间、加工车间、综合服务楼等,共安装屠宰生产线4条。项目建成后,计划年屠宰黑牛1万头,按每头黑牛850公斤计算,屠宰后每头黑牛收益约10.84万元,年产值可达10.84亿元;年加工牛肉饼、鲜牛排、牛肉卷等牛肉产品3200吨,年产值可达2.56亿元。项目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13.4亿元。
下一个十年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
省国资委的十年驻村帮扶,让记者想起了《太阳初升的时候·竞赛》中的一句话:“他们的劲头都鼓的当当响,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气儿跑步向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不怕阻力,走进深度贫困县,勇挑重任、奋勇向前。
陕北深度贫困县贫困村的共同点都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落后。立足实际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首先要找准自身资源优势和独特优势,把握市场的需求方向,找准市场需求与产业经济结合点。产业兴旺是解决扶贫问题的关键,省国资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企业与当地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优先选择“见效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在乡村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个人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鼓励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十年间,省国资委先后六任驻村干部们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在康家圪塔村播洒汗水、践行使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生动的注脚。岁月不负有心人, 2018年7月康家圪塔村成功脱贫,成为清涧颇具代表的脱贫示范村,2019年被清涧县评为“十佳美丽乡村”,2020年获得榆林市“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24年被评为全省“千万工程示范村”,并获得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
十年一闪而过,新的十年又有新的挑战。省国资委驻村工作队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为康家圪塔村以至清涧县谋划了三大项目:一是以现有的人生影视城,加入省属国企陕西旅游集团,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清涧。二是围绕穿县城而过的秀岩河,由省属国企渭河生态有限公司进行整治,打造生态宜居清涧。三是依托县里种植的连翘,由陕西医药集团公司全力扶持,将清涧县打造为我省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
清涧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红色革命之乡,毛泽东主席在这里留下气壮山河、雄视千古的著名辞章《沁园春·雪》。曾经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如今的革命老区,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省国资委的六支驻村工作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乡村振兴事业正在这里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