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凯时尊龙官网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凯时尊龙官网
  •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2024-07-22 14:12:49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6期 作者:周 蕊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汇聚共识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基础。“两创”赋能乡村振兴,要深刻理解其政治、经济、人文价值,坚守以人为本、党的领导、系统思维的实践原则,通过增强文化认同、保护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激发数字文化活力等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底色和根基,加强对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研究和阐释,挖掘其内涵和精髓,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思想资源,促进乡村跨越式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政治价值:促进乡村治理稳定有序

“两创”为乡村治理提供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柔性的管理方法,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精神支撑。“天人合一”“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理念可与农业绿色生产、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亲仁善邻”的社会人情能够激活邻里道德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实现聚合人心、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好共识。“士大夫居乡者为绅”的乡贤文化在调解乡民矛盾、风习教化、维持社会平衡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新时代推进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有机联合,以乡土乡情为纽带有效促进公序良俗的生成,夯实乡村治理的安稳基石。

(二)经济价值: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

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两创”为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筑牢底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乡村产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数字技术解码重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乡村振兴智慧滋养和技术保障。借助农耕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和基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园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助于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挖掘乡村“互联网 文旅”潜力,合理运用营销手段,依托互联网平台储存和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特色文创产品和非遗成果,有利于打造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

(三)人文价值:助力乡村文明乡风建设

乡土凝结着乡情乡愁,也积淀着丰厚的文明理念。“两创”内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全面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乡村振兴淬炼强大精神力量。长效化推进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文明社区等评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民谣戏曲、古风舞蹈、绘画剪纸等传统文化中,广泛开展“崇德重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先进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养乡村良好风尚。注重民俗节庆传承和弘扬,发挥其铭记历史、激励群众的独特优势,在本身特有的礼俗规约基础之上,创新符号化的文化表达,强化村民对本土文化心理认同,有利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用好平台载体,引领移风易俗、倡树新风,打造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线下空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有利于培育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精髓已随时代发展为“人民至上”的理念遵循。“两创”要坚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创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充分反映民意,满足民情所需。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几千年的实践结晶,“两创”是为了让其更好服务人民群众。要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丰富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巡演、剧目巡演,切实提升群众对“两创”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两创”赋能乡村振兴要立足基层群众实际,从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创意及新延伸中汲取灵感,推动各领域“文化 ”,不断总结群众文化建设新经验,健全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驱动力。

(二)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两创”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争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要积极宣传无神论,开展反对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的活动,帮助村民树立崇尚科学、摒弃封建礼教的意识,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建树立旗,以优良的党风正政风、促乡风、带民风。另一方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使其转化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内生动力。紧紧围绕过硬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着力增强党支部落实文化宣传工作,履行好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践行“两创”的职责,为乡村振兴凝聚领导力量。

(三)坚持系统思维

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3]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在乡村历史遗址、传统节庆、民俗技艺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彰显。一方面,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让乡井人情、乡风乡韵再度增添时代光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是“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心要义。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蕴,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多元性呈现、艺术性表达。另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对传统村落、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力度;持续推动创新发展,围绕乡村发展目标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缔造一批兼具农耕文明特点与时代特征的“两创”工程,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两创”赋能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要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认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内含着反思、开悟之意,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领会和接纳,并生发出坚决的行事旨意。

首先,营造乡村社会文化环境。通过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介,开发富有乡村特色和正能量的“两创”传播产品,使农村群众充分感受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维系农民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增进“两创”深度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合理利用农村公共空间,坚持文化“搭台”,农民唱主角,开展 “村晚”“村ba”“村超”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推动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农家书屋等遍布美丽乡村,丰盈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打造浸润人心的乡村课堂,大力宣传农民研习“两创”的重要意义。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技能培训,在扶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催生新的劳动生产方式,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两创”与校园学科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深邃博大,知晓优秀传统文化在启迪心智、涵养品德的陶冶角色,培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奋斗方向。

(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5]“两创”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是基础。广袤的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蕴含着多元的文化宝藏。乡村振兴只有不断强化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生机。

首先,健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遗忘风险。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完善保护传承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成立乡村保护理事会,健全乡村文化遗产监测制度,加强各地区常态化巡视,统筹预防与保护,筑牢文化遗产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加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乡村文化遗产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教育科研、休闲旅游等多重价值,其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涉及多个主体。各地要坚持党的领导、政府协调、村民参与、法律保障、各相关部门配合于一体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步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进程。

其次,建设传统文化示范村。以特色助推产业兴旺、保护打造宜居环境、治理塑造文明和谐、奋斗创造生活富裕为目标,突出一村一方案,一村一品味,着力创建一批“两创”乡村示范点。围绕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探索跨村联建、资源共享等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多渠道吸收借鉴具有典型性的文化遗产经验,以点及面逐步带动不同地区传统文化遗产整体性发展。

(三)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两创”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是抓手。要活用本土特色资源,将农村地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乡土情怀融入文化品牌、文旅体验、非遗工坊之中,加大文化要素与产业耦合力度。

首先,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乡村蕴藏着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如古朴古雅的乡村建筑,独特韵味的服饰、食品、器具、艺术品等,依托多种方式融入市场,把文化资源的精髓转化为独具特色“文化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升级。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打造农耕文化品牌;乡村非农特色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打造历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

其次,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土文化是本乡本土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郁当地特色的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必须善加利用。”[6]将乡村的农耕活动、自然景观、农业文化遗产、特色民俗村落、文物古建等文化资源纳入乡村旅游系统工程,助推乡村文旅纵深融合。立足特色乡村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把乡土文化创意内容转化为别具一格的农业景观旅游项目。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周边田园环境优化结合,合理利用资源,以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打造各类乡村民宿,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四)激发数字文化活力

“两创”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文化是“催化剂”。要把握好信息时代的发展契机,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持续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叙述方式,建立多维立体的传播模式,让乡村振兴焕发文化新光彩。

首先,推动文化活态传承。科技赋能“两创”将迸发出全新生命力。着力打造乡村数字文化生态,营造沉浸式乡村数字文化场景,更生动、更直接地呈现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居民的参与感和互动性的同时拉近乡村居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构建数字化信息内容平台,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动态画作、电影、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新形态与ai、vr、ar等新技术相结合激发文化创意“活水”,构建全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生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活态传承。

其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是维护、发展、实现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一是普及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加快形成全国文化数据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数字文化资源。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以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拓宽服务覆盖范围,促进惠民应用落地生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同时激发服务乡村的主体性。三是以数字技术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融合,探寻弘扬社会主流文化的多元途径,推进公益电影、智慧广电、文化书屋的数字化建设,加速乡村振兴迈向新进程。

结 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两创”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能聚焦多方机遇,还能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合力。新时代新征程,要着力挖掘“两创”深厚价值,繁荣更多铸魂工程,绘就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909.htm,2024-6-1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24-02-04(00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李凤:《利用乡土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载《中国旅游报》,2022-03-10(001)。

作者简介

周 蕊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凯时尊龙官网app的版权 备案号: 凯时尊龙官网app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