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官苗村-凯时尊龙官网

 史话官苗村-凯时尊龙官网
  •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史话官苗村
2024-01-18 19:30:00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史话官苗村

苗培全


远在公元四世纪,也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64-439),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先在后秦皇帝姚兴麾下当骠骑将军,姚兴曾给其鲜卑和杂胡二万余众,镇守朔方(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等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以为他是夏氏后代,在高平(今陕西横山地区)自称“天王大单于”,设立百官,在陕西北部建立起大夏国。后打败东晋,夺取了关中。

大夏国的统治者对占领区的人民残酷欺压,无所不及。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又迁徙本族后嗣移居关中各地。据《泾阳地名志》记载,赫连勃勃南侵后在今泾阳桥底镇二郎沟建立了一个有名的“北宁村”(北方安宁之意),并大量移民于此。赫连勃勃的大本营就驻扎在桥底镇东头唯一的制高点的土台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赫连台”(即今天大安寺旧址,桥底镇街东,东沟村南,紧邻泾惠渠。2005年前一直是石桥中学),同时在东西塬头建立了9个寨堡,名曰“一台九连寨”的防务。在堡寨高处建起烽火台,作为战讯联络,驻有兵卒把守。发现敌情即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晚上以火光,白天以浓烟为号,传递信号,调兵遣将。

现官苗村所在地是当时九寨中的第五个寨堡,位置居中(堡寨,就是现在村北的堡子)。据史料记载,当时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上只有十人左右。因此地农耕兴起,灌溉方便,就有人家逐步移居此地。因堡庄为官庄,所以村名也叫官庄村。

官苗村的苗姓源于芈(mi)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fen)因罪被杀,其子贲黄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受封在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西南),所以又叫苗贲皇。苗贲皇也为晋国出了不少力,尤其给晋国出谋划策,打败了楚国。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封地地名为姓,遂成苗姓。

据《泾阳地名志》记载,明时因官苗现居地土地肥沃,又有白渠(郑国渠之后的水利工程,即现泾惠渠的前身)良好的灌溉条件,位于西北北仲山脚下(今兴隆镇西苗村)苗族大户人家搬来居住。因西苗村当时叫西庄苗村,故官苗村当时叫东庄苗村。后因官苗村的前身叫官庄村,逐步演绎成官庄苗村。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们的习惯,从清代起才称为官苗村。

苗姓大户搬入村中后,先在现在的村中偏西路北建起占地1亩坐北向南的苗氏祠堂(现叶胜年居住地)。建房30余间,有门房、厢房、大殿和后院,有宽2米、高3米,两寸厚、两扇开,带4行黄铜炮钉的大木门。修有带门墩石的门楼,门顶高悬宽6尺、高4尺的木质牌匾,中间刻写蓝色行书“苗氏祠堂”四个大字,作为苗氏家族议事和供奉祖先的场所(祠堂毁于清末的一场火灾,只剩下门楼、大门和牌匾,存至1958年)。此后,又将苗氏祖坟从西苗村迁至村北台塬顶(现怡科果汁厂北,五级抽水站南)。

淡家村距桥底街道西口100余米,因淡姓人入住较早,人口众多而得名。又因原东西马路到柳家沟口,要向南拐30米左右,才能进入街道,因此,人们又习惯称其为淡家拐把子。

鲁谢村紧挨淡家村,清朝中期有谢姓家族移居此地,清光绪年间有鲁姓人家由本镇李吉坊村迁来居住,因鲁姓人口众多,因此村名定为鲁谢村。

扶托村位于官苗村西南1公里处。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传统公认的是,明末邓姓人始居此地,以木工为业,因做木轮马车的辐条而出名,故名为辐条邓家。清末以近音字所代替,更名为扶托村。另据我县著名作家白描在《天下第一渠》记述,海角寺到水利会馆的沿革过程中的描述,社树村和扶托村之间,原有一座名为“海角寺”的寺庙,扶托应该是“佛陀”的谐音。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海角寺的位置就应该在这个村或村以西的位置。据记载,海角寺有唐代遗物石幢,上刻有佛经,扶托这个村名怕直接与此有关,故将其记述于此,供人们思考和推断,给有兴趣者提供考证的参考依据。距扶托村西南1000米处,原来还有一个兴旺村,系清朝中期,王姓人来此居住,后发展到七八户的家族小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全部搬入扶托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确定生产队时,官苗大队分成8个生产队,从东向西依次排名,淡家为一队,鲁谢为二三队,官苗村以村中道路为界,北边为四队,南边的东段为五队,西段为六队,扶托村为官苗村的七、八队。试行一年后,大队觉得四队人口偏多,又将其分成两个生产队。东段仍为四队,西段为九队,排序一直沿用至今。

泾阳解放后,官苗村的群众得到了新生。村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执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征程。官苗村走过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官苗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十年代初,村党支部从村北靠台塬,南临泾惠渠,水旱地各半的实际出发,积极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带领群众在村西修建了抽水站,将泾惠渠水引向村北的沟口,增加灌溉面积300多亩。又在村北的两条大沟内修筑拦水大坝,疏通水路,修筑滚水。这些工程建成后,不仅拦截了大暴雨时塬上的洪水,蓄水浇地,强化了水土保持,也改变了以往一遇大雨,洪水满村流,甚至遭遇水灾的历史,根治了水患。1966年5月,县上投资将原来的一级抽水站,扩建为五级抽水站,并定名为红旗抽水站。五级抽水站建成后,将泾惠渠水引上塬头,并向东延伸,不仅使官苗村北塬上的旱地变成了水浇田,还使兴隆镇的许庄村、符庄村和桥底镇的桥底、东沟、寨子沟村的部分土地也得到灌溉,增加水浇地5000多亩。

绿盈盈现代农业产业园

村北的台塬土地,沟壑交错,地势高低不平,地块多、坡度大、不规则,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1966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官苗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平整土地、修理台塬的劳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仅有架子车的年代,硬是凭镢挖肩挑,架子车运送,夏战酷暑,冬斗严寒,昼夜奋战的精神,奋战三年,挖高填低,整修出水平梯田1000余亩,为后来的灌溉创造了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带领和组织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生产,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八十年代,村内苹果种植面积已有1000余亩,吸引了南方的不少客商,还引来了陕西怡科食品公司年产值过亿的果汁厂在塬顶落户。近年来,党支部组织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陕西金桥乳业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奶山羊和奶牛养殖基地各一个,日产鲜奶10余吨。官苗村8组村民张健,抓住国家加大“三农”建设的机遇,多方努力,在关中环线以南,建起了占地500亩,以日光设施蔬菜种植、现代化育苗、畜禽养殖等项目为主的绿盈盈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为本村提供就业岗位36个,忙时在东沟、桥底、北赵等村使用临工100多人。园区规划合理,风景宜人,是集观光旅游、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成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村党支部还组织村民外出打工,承包工程,开办建筑公司,把建筑业务扩展到国外。这些能人不仅把建筑业务越做越大,增加了个人的收入,还时刻关注着村上的公益事业,积极捐资修路、建校奉献爱心,回报乡亲。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改善和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村居民已达到540户,人口2200人,解放前的破屋草房已无踪影,一座座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拔地而起。

官苗村1962年通电,结束了世世代代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80年村民第一次看到了黑白电视。1976年随着电力部门千伏变电站在村西头的建成,经和变电站协商,在其门前西侧打了一口60米深的井,修建水塔,铺设管道,使四、五、六、九组共300户村民用上自来水。人畜饮水从窖水、井水、渠水变成了安全的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村中的大街小巷道路全部硬化,铺设排水管道4000多米,修建路边小花园180多个。路面保洁有专人负责,村上安装路灯。70%以上的村民拥有了家庭小汽车,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普及……村上的群众真正富起来了。

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提高。2008年村上成立了官苗村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有益于社会和身心健康的活动。村上还建立了两个共计2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置了体育活动和健身器材。随着人们养生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广场舞在中老年妇女中流行,健步走的人数不断增加,书法和刺绣等活动也在村中悄然兴起。

如今,官苗村北塬上果汁厂和村南的绿盈盈农业产业园相互映衬,泾惠渠水挨村流淌,泾(阳)淳(化)公路自南而北穿过。村南的关中环线和村西的咸(阳)旬(邑)高速公路更是增加出行的方便。官苗村由解放前的破落小村,变成了美丽富饶、文明卫生、管理有序的示范村。

作者简介

苗培全,泾阳县人社局退休干部。

(本文选自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2年10月编辑出版的《泾阳村落》第一辑)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凯时尊龙官网app的版权 备案号: 凯时尊龙官网app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