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四川乡村振兴年度报告(《新西部》2022-凯时尊龙官网

 2021四川乡村振兴年度报告(《新西部》2022-凯时尊龙官网
  •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2021四川乡村振兴年度报告(《新西部》2022-2·3)
2022-09-30 13:43:41 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2-3期合刊

◎陈 成 郭耀辉

2021年,四川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起来就是“五个聚焦”。其中,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产业振兴步伐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筑牢生态振兴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底色”;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逻辑”,聚焦改革“后半篇”文章、稳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

2021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也是“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发展的重要指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省委2021年1号文件)《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加快培育“川字号”特色产业。为准确把握四川省2021年度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和进展情况,总结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典型经验和发展模式,笔者在充分搜集整理资料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遂宁市、乐山市、宜宾市、凉山州、阿坝州、雅安市等市州,通过座谈访谈、实地查勘、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深度调研,以“五个聚焦”总结了四川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效和典型案例,形成了2021年四川乡村振兴年度报告。

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积极搭建乡村振兴平台

四川省深入贯彻农村工作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抓好农村工作条例及四川省实施办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及四川省条例的落实,加快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探索建立常态化督查考核制度,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在“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对有乡镇工作经验干部的提拔任用。2021年,各市(州)、县(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工作行程安排中参加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农业农村问题、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到农村(城区之外)调研走访等占整个行程安排总量的占比均达到50%以上,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具有乡镇工作经验的干部比例不断提升。例如,遂宁市各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具有乡镇党政正职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达37%,乡镇“一办一站一中心”机构健全,力量充足,作用发挥充分。

二是推动乡村振兴培训机构及平台建设。组建了四川省领航两新组织培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先后建立起11所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立了成渝乡村振兴学院(成都),并与西南大学共建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打造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乡村振兴讲习所,搭建了“天府农科智库”平台。

(二)强化土地、资金、人才保障,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一是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公共财政对乡村振兴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投入稳步增加,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55%以上,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不断提升。通过设立省级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降低农业担保门槛和担保费率,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探索生猪“育肥”保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市县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例如,乐山市2021年乡村振兴实际投入同比增长4.6%,累计发放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担保贷款25.7亿元,居全省第一。邛崃市引入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产品,降低返乡创业项目风险,缓解融资难问题。

二是保障乡村发展用地。通过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乡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例如,遂宁市2021年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72.8公顷用于农村住宅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占已有年度计划指标的19.71%,市、县两级均超出10%比例要求。

三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例如,宜宾市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对大学生、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人才给予培育扶持资金,对急需引进人才开展高科技含量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贴。宜宾市叙州区为返乡人才搭建孵化物理、服务、交流、推广平台,助力种子项目落地生根和新建企业稳定运营。

(三)加强乡村振兴实绩考评,激励优秀典型

制定了《四川省市县党政和省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和《2021年度四川省市(州)党政和省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方案》,采取日常抽查、交叉检查、部门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结合重点工作事项核实、社会评议和民意满意度测评结果及日常监督检查等情况,评出绵阳市、南充市、遂宁市、内江市和成都市5个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市州,第一批和第二批乡村振兴“回头看”先进县(市、区)共20个。一是突出“重粮导向”。在考核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时,对播面和产量目标未完成的市县,一律不得参加涉农工作表彰。分类制定粮食、畜禽、经作类省级星级园区考评办法,粮食园区占比要在三成以上。二是突出“结果导向”。四川省委将贯彻落实“三农”政策措施情况纳入审计考核范围,严格结果运用,引导更多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入乡村振兴。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产业振兴步伐

(一)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四川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及早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市县乡村,落实到田间地头、作物种类,全省粮食总产量时隔二十年后再次迈上700亿斤台阶;油菜籽产量突破300万吨,保持全国第一。

一是加强撂荒地整治,稳定播种面积。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摸清现状,完善台账,确保应种尽种、能种都种;严格执行省市县三级粮食园区占比不低于30%要求,大力推进国、省级粮食园区建设。落实惠农政策,抓好示范推广,实现优质增产。完善和落实耕地保护补贴、稻谷种植者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老百姓有钱可赚。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落实每亩耕地3000元的补助标准,其中中省资金1500元/亩、市县配套1500元/亩。对现有水利工程,完善渠系配套,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解决好农业生产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达州市通过实施“保粮田”“增良田”“护农田”计划,2021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2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72万亩,整治撂荒地11.9万亩,全市粮食总产达324.2万吨,连续九年稳居全省第一。遂宁市创新撂荒地“三方共耕”模式,产量增幅居全省粮食主产区第一位,建成“楼房式”智能生猪养殖场17栋,实现了生猪养殖智能化。

(二)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川字号”产业格局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仍然是重中之重,而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四川将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加快培育“川字号”特色产业。目前,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基础更加夯实,“10 3”产业优势特色更加凸显。

一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引擎作用。围绕粮油等大宗农产品,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实行“园长制”,研究制定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条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培育了优质白酒、粮油、肉制品、精制茶、果蔬、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一批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2021年,全省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总数达到13个,居全国第一;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农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8.8%、97.5%、99.8%。

二是立足“五大经济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成都平原经济区依托科技、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等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活跃增长极;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围绕畜禽、丝麻、中药材等发展山地农业,建设川陕革命老区产业振兴发展示范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依托中藏药材、牦牛及生态资源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攀西经济区重点围绕果蔬、桑蚕、畜禽、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阳光生态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南经济区立足保护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要求发展林果、畜禽、茶叶等山地农业,为打造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快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川省委、重庆市委、政府联合编制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并指导规划区的目标,涉及区县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规划)37个,初步构建起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一年来,建立完善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现场会议机制,启动了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合广长环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持续推进大足-安岳、荣昌-隆昌、梁平-开江川渝毗邻地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和安岳柠檬产区、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生态渔业产业带、渝南绵蚕桑产业带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筑牢生态振兴基础

(一)重点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

四川省将绿色宜居作为乡村建设的底色,评选出“最美古镇”20个、“最美村落”30个、“水美新村”316个。设立10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7万公里,新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1个、示范县10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率分别达87%、96%。

一是加快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片区规划编制。召开了统筹推进全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全省县域内片区划分全面完成,共划分乡镇级片区809个,村级片区6812个,不仅破解了镇村逐一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力量不足、数量过多、开支过大等难题,同时为更大范围促进产业集中连片,培育做强区域经济版块奠定了基础。

二是扎实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乐山市常态化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0%,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村分别达100%、69.6%;新改建农村公路1217.6公里,乡村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91.9%,完成121个建制卫生院,“一村一医”得到全面巩固;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7%、92.7%、89.1%。甘孜州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覆盖率超过90%,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1%,规模场粪污利用设施设备配套率达95.83%,秸秆综合利用率、废弃农膜回收率分别预计达93%、84%以上。

(二)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生态保护和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川省建立了长江、黄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区三线”划定国家级试点顺利推进。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清船”“清网”“清江”“清湖”行动全面展开,完成营造林608万亩、退牧还草212万亩、沙化土地治理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2%。

一是扎实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脆弱区的甘孜州,完成国有森林抚育30.4万亩,人工造林、人工种草22万余亩,巩固两轮退耕还林2.83万亩,退化草原改良51万亩。建立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体系,制定甘孜州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组建专业防灭火队伍、乡镇扑火队伍、村组扑火队伍。广元市坚持把乡村建设与乡村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加快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果,推进农村“五网”建设。阿坝州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围绕“6 n”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建设,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9个,果蔬核心示范基地76个、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6个。

二是加快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四川省通过实施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例如,少数民族集聚的凉山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9 3”“3 2”等职教计划和“职业技能 普通话”帮扶提升行动,通过开展中华传统节日、彝历年、火把节等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探索文化传承和促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广元市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行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健全乡村扫黑除恶常态长效机制和社会治安风险隐患信息化排查处置体系。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坚持把政策稳定作为核心要素,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深度贫困地区相对集中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完善衔接政策体系,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成果巩固和有效衔接,构建上下联动、责任清晰、各负其责的属地、属事、属人责任体系。2021年,完成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机构优化重组,全覆盖开展“回头看”,落实监测对象帮扶措施,226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选派新一轮驻村干部3.4万名,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在川落户。推进浙川东西部协作,实施帮扶项目776个、完成投资34亿元。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编制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规划,配套制定生态、兜底、人才等25项具体政策落实方案,优化调整医疗、残疾人扶持等标准,延续住房、饮水、金融等惠民措施,形成了“1 1 n”巩固成果、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完成新一轮驻村帮扶干部调整轮换,1829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驻扎一线开展工作,全州与浙江帮扶地实现镇镇联对39对、村村联帮33对、学校联谊137对、医院联建92对,区域协作进一步深化。

(二)坚持把防返贫监测作为首要任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四川省适时调整年度防止返贫监测标准,探索建立村级入户核查员制度、突发严重困难户简易识别程序,在3000人以上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区。从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入手,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培育支持脱贫地区原有的帮扶产业、帮扶园区、帮扶车间。例如,阿坝州制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明确6类监测条件和12类负面清单,制定7步监测认定程序,12项精准帮扶措施,构建起了监测预警、精准帮扶、动态管理“三位一体”的防贫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聚焦改革“后半篇”文章,稳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全面深化重点改革,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21年,四川省颁布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率达97.5%,1292个村探索开展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新增家庭农场1.1万家。例如,甘孜州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登记赋码工作。制定了《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探索出6种发展模式。遂宁市深化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全市1109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完成登记赋码,实现村集体账务和村两委账务分开核算,率先实现集体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率先在64个合并村开展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乐山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行政村事业性国有资产和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1107个村完成村集体产权改革,实现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401个,占比36.2%,完成农房宅基地确权颁证超96.7%。

二是健全金融助农支撑。探索“政府引导、担保增信、银行增贷、主体增效、助农增收”多方联动的财金互动惠农新机制,积极筹集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甘孜州政策性农险业务覆盖18个县(市),产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三大产业共计13个保险品种,推出首款由州县两级财政进行补贴的地方性农业保险——羊肚菌保险。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助推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2021年,四川省建立了省领导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联系制度,探索开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试点示范,构建四川省农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例如,乐山市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2021年全市32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9.7万名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971万元,医疗报销比例达75%。对乐山市8936名农村留守老人登记基本信息,建立联络人和定期巡防机制,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生产帮助、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帮扶留守老人2000余人次,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明天计划”项目等,筹集各类资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遂宁市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遂宁市种粮标兵评选奖励办法》等政策,切实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机制,为2.1万名农村特困人员发放基本生活供养金和散居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1.1亿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帮扶机制,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保障。阿坝州实施生态公益性岗位三年开发计划,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2.3万个,完成5期761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了4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

综上所述,在各方力量的汇集下,2021年,四川省实现了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四川省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起来就是“五个聚焦”。其中,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乡村振兴实绩考评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土地、资金、人才要素得到充分保障;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产业振兴步伐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有序推进,“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想象力不断提升;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筑牢生态振兴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底色”,“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显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率分别达87%、96%;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逻辑”,226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选派新一轮驻村干部3.4万名,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在川落户;聚焦改革“后半篇”文章、稳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作者简介

陈 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

郭耀辉 通讯作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凯时尊龙官网app的版权 备案号: 凯时尊龙官网app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